申论备考:归纳概括的三大要求
归纳概括是综合的一种,是精粹的综合,是提炼精华、着重脉络梗概的综合。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就是提炼和归纳给定材料,具体而言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要想做好申论的归纳概括,我们必须首先明白归纳概括有何要求。对此,福建公务员网的专家提出如下要求:
概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事物的现象,有的表现了事物的本质,有的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甚至还会有一些“假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概括时抛开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当我们在研究某个对象时,可以有条件地把这一事物从普遍联系中分离出来,从实践的需要出发给自己提出一定的目标,然后据此抽取对象的某一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以便研究事物的本质。
这个抽象思维的“提取”和“分离”对象特性的活动并不是要使事物支离破碎、片面化、空洞化,而是为了暂时抛开其他的联系条件突出其主要方面,发现构成该事物的本质属性。
此外,我们还应当意识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对事物做出正确的概括,就必须有科学态度。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要想对客观事物做出准确的概括是不可能的。人的思维的概括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文化的积淀下不断增长、提高的。所以正确地进行概括离不开实践经验,离不开智慧,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学问,自然也离不开科学态度。
如前所述,概括要点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同时要有严谨的精神。有严谨的精神,就能够从普遍联系的事实中,找到一般的、带普遍性的论断;反之,如果没有严谨的精神,则使事实根据不足,对内部联系的认识不准确、不深刻,导致轻易地、匆忙地、草率地做出轻率的概括。要知道,用任何单一的事物来证明普遍真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所以,进行概括时既要谨慎地检查证据的真假,又要非常认真地收集大量的证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以偏概全,防止以幻想的、偶然的联系代替真实的、必然的联系。从特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和灵活运用。而运用得成功与否,则依靠我们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或思维能力,因而,平日的素养是关键。
概括材料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忠实于原文,高于原文
概括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申论考试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考生首先必须注意到的问题之一。忠实于原文,即忠实于所给定的材料,就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时必须紧扣给定材料的中心思想,既不能偏离主题、任意挥洒,也不能挂一漏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和全面。在概括材料时,考生一般不得随意改变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也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体裁、人称和写作手法。仅凭个人感觉而胡乱概括主题是申论考试的大忌。但是,忠实于原文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不改变原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完整、准确、提纲挈领地体现出材料的精髓。概括材料就如同漫画肖像,既不能把原型画成一个骷髅架,又要以极为简约的传神之笔勾勒出原型的典型特征。
下面是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为例进行评析:
【答卷】
(1)不能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他因素和环保。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经济的发展,依靠社会整体的发展,综合因素不能偏废。
(2)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反映出执法的不严。
(3)建厂时应做好整体规划,顾全长期因素,不能单纯追求眼前利益。
(4)类似诉讼增多,法院尚未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也反映了法制的不健全,应完善立法并提高执法效率。
答卷评析
这份答卷的问题是:考生在概括材料时被给定的材料牵着鼻子走,基本上是一部分材料概括一个问题,没有做到在驾驭全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浓缩,从中概括出精髓。
(二)删繁就简,保留精华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就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学会言简意赅,学会提炼与抽象。删繁就简,就是要删掉细枝末节,保留主干和精华。也就是说,在阅读和筛选材料时,要注意先把材料中次要的部分大胆剔除掉,把主要的部分小心保留下来;把材料中大量的例证大胆剔除掉,把主要的观点小心保留下来;把材料中具体的描写、详尽的叙述大胆地剔除掉,把中心的思想、核心的概念小心保留下来。然后把经过细心筛选的主要的部分、主要的观点、中心的思想、核心的概念进行反复的洗练和抽象,形成忠实于给定材料而又符合试题要求的中心思想。最后,考生通过重新组织语言,把抽象出的中心思想用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语言、明晰的线索组织成一篇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的小短文。考生在删削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删去的是那些可有可无的过渡段、过渡句、修饰语,是那些大量堆砌起来的材料,是那些长篇大论的叙述和铺垫,切忌无意间删去了材料中的重要段落、观点和概念,从而丢掉了材料中的精华,影响了概括的质量。
例如在考生比较熟悉的《塞翁失马》一文的最后,作者以一语概括之,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没有任何赘述和多余的铺垫,高度地概括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实质,所谓“福与祸,祸与福的转化是不可能到头的,其中的奥妙也是不可能随便推测的”这一事物因果之间相互转化和辩证的道理。整篇文章不论是在对塞翁失马这一事件的陈述上,还是在对材料主旨的概括上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联系实际,不求时髦
由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因此,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对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形势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了然于胸。只有这样,当他通过各种考试,真正步入公务员行列时,才能很快进入角色,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这就要求考生在概括材料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准确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把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这样,对问题的概括才能够真正做到入木三分。
例如,《列子•汤问》所载《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致闭幕词时联系当时的实际恰到好处地概述了这个故事。那么,毛泽东是如何联系实际的呢?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但是,考生一定要注意,在联系实际时切忌胡乱联系、牵强附会、追风赶潮。据报道,某市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命题中,本来所提供的材料是反对环保主义的,但是,因为提倡环境保护乃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和时尚,不少应试者便紧追时尚,把主题概括成了提倡或赞成环保主义。结果可想而知。
概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事物的现象,有的表现了事物的本质,有的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甚至还会有一些“假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概括时抛开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当我们在研究某个对象时,可以有条件地把这一事物从普遍联系中分离出来,从实践的需要出发给自己提出一定的目标,然后据此抽取对象的某一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以便研究事物的本质。
这个抽象思维的“提取”和“分离”对象特性的活动并不是要使事物支离破碎、片面化、空洞化,而是为了暂时抛开其他的联系条件突出其主要方面,发现构成该事物的本质属性。
此外,我们还应当意识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对事物做出正确的概括,就必须有科学态度。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要想对客观事物做出准确的概括是不可能的。人的思维的概括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文化的积淀下不断增长、提高的。所以正确地进行概括离不开实践经验,离不开智慧,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学问,自然也离不开科学态度。
如前所述,概括要点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同时要有严谨的精神。有严谨的精神,就能够从普遍联系的事实中,找到一般的、带普遍性的论断;反之,如果没有严谨的精神,则使事实根据不足,对内部联系的认识不准确、不深刻,导致轻易地、匆忙地、草率地做出轻率的概括。要知道,用任何单一的事物来证明普遍真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所以,进行概括时既要谨慎地检查证据的真假,又要非常认真地收集大量的证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以偏概全,防止以幻想的、偶然的联系代替真实的、必然的联系。从特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和灵活运用。而运用得成功与否,则依靠我们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或思维能力,因而,平日的素养是关键。
概括材料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忠实于原文,高于原文
概括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申论考试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考生首先必须注意到的问题之一。忠实于原文,即忠实于所给定的材料,就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时必须紧扣给定材料的中心思想,既不能偏离主题、任意挥洒,也不能挂一漏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和全面。在概括材料时,考生一般不得随意改变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也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体裁、人称和写作手法。仅凭个人感觉而胡乱概括主题是申论考试的大忌。但是,忠实于原文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不改变原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完整、准确、提纲挈领地体现出材料的精髓。概括材料就如同漫画肖像,既不能把原型画成一个骷髅架,又要以极为简约的传神之笔勾勒出原型的典型特征。
下面是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为例进行评析:
【答卷】
(1)不能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他因素和环保。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经济的发展,依靠社会整体的发展,综合因素不能偏废。
(2)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反映出执法的不严。
(3)建厂时应做好整体规划,顾全长期因素,不能单纯追求眼前利益。
(4)类似诉讼增多,法院尚未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也反映了法制的不健全,应完善立法并提高执法效率。
答卷评析
这份答卷的问题是:考生在概括材料时被给定的材料牵着鼻子走,基本上是一部分材料概括一个问题,没有做到在驾驭全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浓缩,从中概括出精髓。
(二)删繁就简,保留精华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就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学会言简意赅,学会提炼与抽象。删繁就简,就是要删掉细枝末节,保留主干和精华。也就是说,在阅读和筛选材料时,要注意先把材料中次要的部分大胆剔除掉,把主要的部分小心保留下来;把材料中大量的例证大胆剔除掉,把主要的观点小心保留下来;把材料中具体的描写、详尽的叙述大胆地剔除掉,把中心的思想、核心的概念小心保留下来。然后把经过细心筛选的主要的部分、主要的观点、中心的思想、核心的概念进行反复的洗练和抽象,形成忠实于给定材料而又符合试题要求的中心思想。最后,考生通过重新组织语言,把抽象出的中心思想用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语言、明晰的线索组织成一篇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的小短文。考生在删削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删去的是那些可有可无的过渡段、过渡句、修饰语,是那些大量堆砌起来的材料,是那些长篇大论的叙述和铺垫,切忌无意间删去了材料中的重要段落、观点和概念,从而丢掉了材料中的精华,影响了概括的质量。
例如在考生比较熟悉的《塞翁失马》一文的最后,作者以一语概括之,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没有任何赘述和多余的铺垫,高度地概括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实质,所谓“福与祸,祸与福的转化是不可能到头的,其中的奥妙也是不可能随便推测的”这一事物因果之间相互转化和辩证的道理。整篇文章不论是在对塞翁失马这一事件的陈述上,还是在对材料主旨的概括上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联系实际,不求时髦
由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因此,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对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形势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了然于胸。只有这样,当他通过各种考试,真正步入公务员行列时,才能很快进入角色,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这就要求考生在概括材料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准确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把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这样,对问题的概括才能够真正做到入木三分。
例如,《列子•汤问》所载《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致闭幕词时联系当时的实际恰到好处地概述了这个故事。那么,毛泽东是如何联系实际的呢?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但是,考生一定要注意,在联系实际时切忌胡乱联系、牵强附会、追风赶潮。据报道,某市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命题中,本来所提供的材料是反对环保主义的,但是,因为提倡环境保护乃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和时尚,不少应试者便紧追时尚,把主题概括成了提倡或赞成环保主义。结果可想而知。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