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之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一种方法:角度法
现代社会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每一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进行。
如2007年国考申论“土地征用与土地的持续利用”问题,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角度分析,某些政府角色定位错误,直接参与其中,从中谋取私利,或在态度上倾向企业一方,严重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从经济角度分析,最大的问题是征地赔偿与征地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差额,不符和价值规律,势必造成社会矛盾;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失地农民的不满,导致了冲突、上访等社会现象;另外,要清醒认识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要解决好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就“土地征用与土地的持续利用”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六个更具体的角度加以分析。一、制度或体制,二、落实与监管,三、政府责任,四、法律,五、技术,六、观念。具体而言,一、土地征用和转让交易制度不完善,农民利益从根本得不到保障;二、某些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致使好的政策得不到好的贯彻;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严格致使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相应惩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三、明确政府在土地征用和转让交易中的责任,其应担好“协调员”的角色,而非当事人的角色;四、土地征用的法律程序不完善,不公开、不透明、不公正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沃土”;五、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成分较低、土地利用管理技术较弱、土地利用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技术性问题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持续化;六、加强宣传教育,深化观念认识,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考试中,采用两种角度法中自己擅长的一种加以分析,进行写作,都是不错的文章。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角度只是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思维框架,而非一切问题的万能模式。考生切勿生搬硬套,尤其是概括题、单纯的分析原因题、提出对策题,答题一定要根据材料,材料涉及到了哪个角度就选取,千万不要材料没有,而凭空硬写。对于以上没有列出的角度,若材料中有所体现,考生一定要写进去,往往“特殊的内容”就可能成为文章的小亮点。
第二种方法:内外因法
内外因法是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分析解决某一问题的发展。如对2005年国考申论中“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用内外因法分析才符合出题人的“胃口”。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两种方案——其一,“输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这属于外因。其二,“造血”: 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扶贫工作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劳务经济”等。这属于内因。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贫困问题单靠“输血”或“造血”都不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内外因——造输血结合起来,才能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如此思考,便会完美地解决“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