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 行测资料 >> 判断推理

福建行测判断推理,攻克“三段论”绝招

发布:2024-07-08 09:25:13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   更多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与方法扫码获取
\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技巧方法案例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技巧方法案
 下面我们结合一道例题来详细介绍下“三段论”的做题技巧。

  【例】数学系的学生也学了不少文科课程,王颖是数学系的学生,所以她也学了不少文科课程。

  以下哪项论证展示的推理错误与上述论证中的最相似(  )

  A.数学系的学生都学《哲学原理》这门课程,小马是数学系的一名学生,所以她也学习了这门课程。

  B.哲学系的教师写了许多哲学方面的论文。老张是哲学系的一名教师,所以他也写过许多哲学方面的论文。

  C.所有的旧房子需要经常维修,这套房子是新的,所以不需要经常维修。

  D.这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多数是女学生,王颖是这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所以她也是女学生。

  【错误解析】

  D。题干有三个要素,“数学系的学生”、“王颖”、“学了不少文科课程”,根据题干的逻辑关系,对照选项,大概是D项。

  【错解门诊】

  上述解析是完全不了解“三段论”的体现,最后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随便猜了一个答案。

  【正确解析】

  题干大前提中的“数学系的学生”与小前提中的“数学系的学生”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题干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逻辑错误,是一个错误的推理。

  A项是正确的三段论推理,其推理结构是:所有s都是p,a是s,所以a是p。

  B项的大前提中的“哲学系的教师”和小前提中的“哲学系的教师”也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是一个犯了“四概念”的逻辑错误的三段论推理,同题干所犯错误相似,因此B项当选。

  C项,大项“经常维修”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可得该项推理错误,与题干所犯错误不同。

  D项,中项“这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可得该项推理错误,与题干所犯错误不同。

  【指点迷津】

  所谓“三段论”,顾名思义,分三段,即本质上每个“三段论”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是两个条件和一个结论,而且是两个条件推一个结论的过程。既然能由两个条件推出一个结论,则很明显,“三段论”在论证过程中必然能够周延,可简单表示为:A→B,B→C,得到A→C。

  “三段论”有以下注意要点:

  1.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

  题干和B项都是这个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

  词项的周延性是指对直言命题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即所包含的对象或范围)的断定情况。在一个直言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我们就说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则不周延。

  例如,在“所有蝙蝠都是哺乳动物”这一判断中,主项“蝙蝠”的外延被全部断定,因此是周延的,而谓项“哺乳动物”的外延没有被全部断定,因此是不周延的。

  判断词项的周延性有四个规则:(1)全称或单称命题的主项都周延;(2)特称命题的主项都不周延;(3)肯定命题的谓项都不周延;(4)否定命题的谓项都周延。

  在直言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否则的话,就会使大项与小项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导致无法得出必然的结论。

  C、D两项便是这种错误。

  3.其他规则

  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如果前提中有一个为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确定的结论;如果结论为否定命题,则必有一个前提为否定命题;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为特称形式,则结论必然为特称形式;两个特称形式的前提不能推出确定的结论。

  在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如何争取做完并且做对每一道,是每个考生都会热切关注的。攻克逻辑推理中的“三段论”试题,需要考生牢记上述注意要点,并且结合适量习题充分理解其本质含义。相信考生凭借自身努力,定能攻克这一难关。
   \福建省行测资料查看

  点击查看: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网络信息 

  点击查看: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网络信息 

  点击查看: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网络信息 

  点击查看: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网络信息 
 
福建公务员快速提分手册(点击订购)

上架啦!

 
 

   \福建省考行测技巧储备不够?扫码回复“咨询老师”

 

\
福建微信
 
\
扫码关注回复“咨询老师”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4 http://www.fjs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3291号-6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