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急救普及,别再以生命为代价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申论热点:药价分厘必争,彰显为民情怀。福建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福建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福建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20年福建公务员考试通用教程
仔细研读下文>>>申论热点:急救普及,别再以生命为代价
【背景链接】
近日,艺人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的《追我吧》节目时,于奔跑过程中突然晕倒。由于节目录制现场所配备的急救人员和急救设备都出现明显短缺,使得针对高以翔的抢救过程混乱、迟滞,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综合分析】
说起急救,大家想到的往往是医院中的急救。需要指出的是,急救有“黄金救援时间”的说法。比如,发生心搏骤停,如果没有急救复苏,四至六分钟后就会造成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此前并没有公共场所必须配备急救设备的强制规定,在很多城市,很多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尚付阙如,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因此而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急救设备、设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可以让施救者充分利用“黄金救援时间”,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实在是一件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
在公共场合加大急救设施的配备力度,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只做到这一点儿还不够。如何让急救设施真正发挥作用,也是急需认真面对并及时解决的一大问题。对此,已经有民法和各地法规推出了相应条款,但还需加快普法步伐,提高法制落实力度。
【相关问题】
1.民众普遍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
在现实中,即便是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医护人员也很难保证在接警后六分钟内赶到现场,很有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在这种情况下,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急救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数据显示,人们的急救知识明显不足,很多人遇事只知道拨打120电话。据调查显示,市民对如何正确拨打救援电话的知晓率最高(84%-90%之间),而对心肺复苏和气道梗阻的知晓率最低,不到20%。
2.缺少必要的急救设备。
国内公共场所中配备急救设备的只有少数机场、地铁站以及部分体育馆等,急救设备和设施安装率较低。一位从业多年的医生表示,公共场合的急救设备配置远未达标。以高铁为例,数次在高铁上参与救治的他发现,列车上药箱里不仅药品完全不同,而且几乎没有急救药品,也没有任何简易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没有吸氧装置、AED等生命支持装备。
3.急救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配备急救设备既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人力维护,在没有硬性约束与可见利益的情况下,一些部门、机构可能没有太大动力去做这件事。虽说非专业人员可以用,但人命关天,有关急救设备到底该怎么用?路人能否在危急时刻对陌生人伸出援手,会不会有其他顾虑?上述疑问显然有现实针对性,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关对策】
1.在公共场合加大急救设施的配备力度并做好维护。
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倒逼有关部门确保资金到位、明确管理职责、加强人员培训,是很难做到的。要想让更多人挺身而出,应将公共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入法,引导相关主体提高认识,形成较为完备的急救设备、设施配置体系,才能为急救赋能,为生命护航。此外,由于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急救设施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设置标识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人予以管理,定期维护,以确保急救设施想用就能用。
2.加强急救措施的宣传,组织专业人员向社会大众普及相关知识。
如何让急救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是急需认真面对并及时解决的一大问题。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要加强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知识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这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半点放松。
3.加强民众急救能力培训。
在发达国家,掌握急救技术成为很多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德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高达80%,法国为40%,而我国仅有不到1%。即使是一些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公众,由于没有定期进行复训,又缺乏实际操作,同样面临不会救的尴尬。因此,让大范围民众接受基本急救培训,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尽可能挽救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拓展】
今年3月25日晚上,一名中年男子在北京东单体育馆打篮球时发生猝死,隔壁的羽毛球馆有6位协和医院医生在打球,闻讯赶来急救。所处的体育馆正好配备有AED,经过两次除颤病人恢复了自主心率。发病时遇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幸运”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多数情况下只有公众熟练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运用急救设备,实现救人救己。
【高频金句】
更多公共场所配齐了急救设备,更多有技能的人用起来,民众在公共场所突发疾病时,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新京报
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让急救成为常识,让“神器”成为必备,势在必行。——人民日报
急救设备设施是硬件,公众急救知识是软件,二者缺一不可。——北京青年报
【权威论述】
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习近平
【时评文章】
比设备更紧缺的是急救常识
年轻艺人节目录制中意外身亡,心脏病患者地铁病发抢救无效……近日,心源性猝死成为舆论场上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随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急救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很多商场和车站“一台难求”,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意外事故看似偶然,但整体概率并不低。小到跌打损伤、急性病症,大到心脏骤停、烧伤溺水,突发危险在公共场所时有发生。时间就是生命,事发后及时进行正确急救,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甚至还能化解危机,比如心脏骤停就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但就现实来看,遇到类似情况,大家除了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还能做些什么,具体怎样施救,需要何种设备,恐怕心中都不太有数,更不敢妄伸援手。如何补上急救时刻的短板,无疑是亟待解答的社会难题。
“硬件”短缺,“软件”不足,这是眼下国内公共场所在急救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人流密集地带,专业急救设备配置本就不多,缺少显著标识或摆放位置不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使用困难。此外,即便配有相应设备,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少之又少,效用更是大幅缩减。就拿AED来说,每有相关事故发生,总有网友评论“没听说过”“不会使用”“不敢上手”;现实中,很多场所的AED直到电极片过期都未使用过一次……虽然借着新闻热议,舆论场上也不乏加强急救教育的呼声,但热度一过,很快又归于沉寂。由此来看,仪器“硬件”短板亟待补齐,急救意识、救助技能更需提升,否则即便配备了相应设备,也难免成为“箱子里”的摆设。
人人可救人,才能人人可获救。首要一点,就是客观、专业评估公共场所,合理进行应急物品的配备。急救包、必备药也好,专业仪器也罢,都要根据人流密度、场所性质等保证供给、做好维护。而让急救设备真正“救急”,根本上还是要提升整个社会的意识。在日本,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参与心脏急救课程,AED使用更是驾校的“必修课”;而德国专门设有“全民救护日”,让大范围民众接受基本急救培训……这些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眼下,我国对急救普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知识也被纳入中小学生的考试范围,但急救终究不是书本上的公式,只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才能化“人人愿为”为“人人能为”。
懂急救是一项个人能力,全民懂急救则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期待“硬件”“软件”协力提升,为公共场所的生命安全再加一层保障。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