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建公务员申论热点:旅游商品“同质化”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
在国内某景区内,一位游客买了一块“湘绣”手绢。这名游客无奈地表示,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花样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有的游客则吐槽:“朋友去四川给我带来一把梳子,上面竟写着‘少林寺纪念’。”更有网友表示:“到景区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旅游商品山寨之风盛行,首先源于一些景区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门票经济”,而忽视了营运模式的创新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打造。同时,旅游商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从小处讲,是一种文化懒惰行为;从大处讲,对文化创意缺少应有的尊崇,对知识产权缺乏应有的敬畏。特别是,地方特产“千篇一律”,对于景区来说,是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一种欺骗。
[如何看待旅游商品同质化]
旅游商品是一个景区、乃至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代表着这个地方、这个景区的文化特质,因此,景区所推出的旅游商品,必须很好地在文化精神上传承已有的本土文化,并且还要做到创新。可见,考量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除了首先看其造型是否新颖、美观之外,更应注重其是否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是否与景区的人文景观相协调,是否进行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否则,必然导致旅游商品越来越肤浅和浮躁,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
[对策措施]
当今的景区建设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历史文化积淀和历史文脉延续的过程,是景区多元文化互动交融、文化内涵和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一,要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元素。
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特色纪念品时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旅游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把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取得共赢的结果。
第二,要注重当地特色产品品牌的培养。
产品知名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销路,游客也就不必担心买到的特色产品不够特色了,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力。
第三,要挖掘旅游资源并做足人文开发。
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在挖掘旅游资源时,要基于地方文化做足人文资源的开发。例如很多传统手艺的重新振兴,需要发掘继承人将手艺继续发扬光大,真正把地方特色做足。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旅游纪念品版权的保护力度和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福建公务员申论热点:发展沙漠产业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