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人文科技常识(9)
根据福建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要求: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本站整理有关人文科技常识知识点以供考生参考: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订和实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国民经济的“冒进”造成的严重比例失调,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六、七月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全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正式展开。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实现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经过努力,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在1981年底基本上实现。到1982年,收到明显成效。这一成效的取得,为全面改革的逐步发展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和首先突破的。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包干到户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全面开展。第一步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1983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此后,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获得全面稳步的发展。
(三)四个经济特区创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兴建经济特区是推进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口。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这样,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四)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成果。1984年和1987年分别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1990年和1993年分别通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由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由何厚铧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国际战略作了充分阐述: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睦邻友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愿意和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战略立足于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六)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开始的。
(1)1978年12月~1980年6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2)1980年6月~1982年底,试行经济责任制阶段。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
(3)1983年~1987年,试行利改税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阶段。
(4)1987年~1991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方式阶段。
(5)1991年~1993年,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阶段。
(6)1994年至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阶段。
(七)金融税收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3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1986年恢复交通银行,后来又成立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上海、深圳交易所等。初步形成我国的金融系统。
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
(1)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1978年试行企业基金制度;1981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3年起实行利改税;1987年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财权;1988年进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试点;1992年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2)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8年起实行“地方包干”体制;从1992年起试点并推广、普及“分税制”,实行了一些特殊管理体制;
(3)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从1981年起建立涉外税制;从1984年起建立和健全所得税制;从1982年起建立若干体现特殊调节作用的税种;改革农业税;
(4)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拓展理财渠道。从1992年起试行变式预算制度;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大力发展财政信用。
(八)科技体制改革
(1)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必须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科技规划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日益多层次化,二是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中央计划和地方性的计划相结合。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订和实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国民经济的“冒进”造成的严重比例失调,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六、七月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全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正式展开。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实现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经过努力,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在1981年底基本上实现。到1982年,收到明显成效。这一成效的取得,为全面改革的逐步发展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和首先突破的。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包干到户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全面开展。第一步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1983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此后,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获得全面稳步的发展。
(三)四个经济特区创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兴建经济特区是推进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口。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这样,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四)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成果。1984年和1987年分别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1990年和1993年分别通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由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由何厚铧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国际战略作了充分阐述: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睦邻友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愿意和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战略立足于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六)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开始的。
(1)1978年12月~1980年6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2)1980年6月~1982年底,试行经济责任制阶段。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
(3)1983年~1987年,试行利改税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阶段。
(4)1987年~1991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方式阶段。
(5)1991年~1993年,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阶段。
(6)1994年至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阶段。
(七)金融税收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3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1986年恢复交通银行,后来又成立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上海、深圳交易所等。初步形成我国的金融系统。
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
(1)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1978年试行企业基金制度;1981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3年起实行利改税;1987年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财权;1988年进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试点;1992年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2)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8年起实行“地方包干”体制;从1992年起试点并推广、普及“分税制”,实行了一些特殊管理体制;
(3)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从1981年起建立涉外税制;从1984年起建立和健全所得税制;从1982年起建立若干体现特殊调节作用的税种;改革农业税;
(4)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拓展理财渠道。从1992年起试行变式预算制度;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大力发展财政信用。
(八)科技体制改革
(1)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必须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科技规划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日益多层次化,二是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中央计划和地方性的计划相结合。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