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常识判断之经济法专题
(一)经济与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注意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国民经济管理中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中的协调关系;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中重要概念: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5.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6.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1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12.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13.价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
(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4.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5.纸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1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8.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长期以来,不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四)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中兼顾三者利益。
(五)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六)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对欠税、骗税、抗税者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与此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权利。
(七)我国的银行体系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它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管理国库;此外,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蓄、黄金储备的职能。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八)公民投资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公民投资除可购买股票外还可投资储蓄、债券和保险。
公民个人的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与股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性质不同,股票是股东的入股凭证,是投入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债券是一种债务,限期偿还。其次,受益权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营状况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债务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第三,偿还方法不同,股东要退股,只能去卖股票,债券到期可以还本付息。债券有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等种类。其中,政府债券安全性最高,金融债券次之,而公司债券的风险较高,但往往收益率也比较高。
公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正在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商业保险也日益发展起来。社会保险是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险的费用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负担,它不是以被保险人的需要为依据,而是由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商业保险的保障项目广泛,形式多样,给付标准较高。参加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是否购买保险,何时购买,买什么样的保险,为谁购买,完全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保障范围的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保险公司是办理各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商业保险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为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九)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任务,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结构优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条件下,二者的局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才能有利于经济很好地发展。
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注意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国民经济管理中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中的协调关系;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中重要概念: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5.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6.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1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12.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13.价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
(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4.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5.纸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1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8.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长期以来,不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四)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中兼顾三者利益。
(五)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六)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对欠税、骗税、抗税者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与此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权利。
(七)我国的银行体系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它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管理国库;此外,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蓄、黄金储备的职能。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八)公民投资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公民投资除可购买股票外还可投资储蓄、债券和保险。
公民个人的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与股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性质不同,股票是股东的入股凭证,是投入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债券是一种债务,限期偿还。其次,受益权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营状况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债务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第三,偿还方法不同,股东要退股,只能去卖股票,债券到期可以还本付息。债券有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等种类。其中,政府债券安全性最高,金融债券次之,而公司债券的风险较高,但往往收益率也比较高。
公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正在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商业保险也日益发展起来。社会保险是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险的费用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负担,它不是以被保险人的需要为依据,而是由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商业保险的保障项目广泛,形式多样,给付标准较高。参加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是否购买保险,何时购买,买什么样的保险,为谁购买,完全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保障范围的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保险公司是办理各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商业保险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为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九)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任务,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结构优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条件下,二者的局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才能有利于经济很好地发展。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