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基础知识讲解(16)
申论试题一般提供1500字左右的材料(近两年材料文字有增加的趋势),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会更多一些,有时会达到4~5千字,要求考生在40分钟内阅读完毕,从而为概括主题、提出对策及展开论证做好准备。在40分钟内阅读这些材料文字,从表面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要把握材料的全部内容,尤其是材料所蕴涵的意义也是不容易的。如果不把握材料全部内容和其所蕴涵的意义,那么概括主题、提出对策、展开论证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因此,阅读材料也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切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阅读材料的技巧。
(一)、阅读理解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阅读理解"最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审题不准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以下三种同样是提出方案部分的试题要求,第一种要求是:"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种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谈(30分)。要求:①意见合理,具体可行;②条理清楚,语言简明;③字数不超过300字。"第三种要求是:"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分析形成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要有条理,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看出,第一、二种与第三种要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前二者要求应试者假设自己是具有特定身份的国家工作人员(如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或某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而第三种没有这一要求。很显然,就算面临同一问题,不同身份的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肯定有着较大的不同,而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员,所提方案应该具有特殊的内容。如果应试者审题时没有把这一点弄清楚,势必会对其考试得分产生较大的影响。
2、粗枝大叶
出现这个问题的,应试者往往是因为阅读不细致而把所给资料的内容弄错,比如把资料中的一些概念、名称搞错、搞混,以致于在运用资料时张冠李戴,有时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然其考试得分就会很低,甚至为零。
这一问题更容易出现在那些个性粗放的应试者身上,因此,如果应试者自己觉得平时做事就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就应该特别留心,在阅读理解时,尽可能小心,必要时可用铅笔在关键部分作些记号,把重要的内容标出来,以便在作答时能够较快较准地找到所需资料。
3、不讲技巧
阅读技巧是有讲究的,有些应试者由于不懂阅读技巧,不知道如何将通读与精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未能通过阅读为概括、提出方案以及方案论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申论测试资料中提供的材料并不是字字句句均有用,有些材料在写作时并不一定要用上。因此作为应试者,应该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不一定都要逐字逐句地读,避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能抓住要点,影响以后的作文环节。
(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加以提高的。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其培养方法。
拿到申论试卷,首先看完注意事项,接下来就是一大篇文字资料,要解题,就要阅读这篇文字,这是前提。只有阅读完了,阅读好了,阅读透了,才能了解文意,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也才能着手去写,去形成文字来传达自己所领悟的精神主旨。那么,怎样才算阅读好了,阅读透了呢?这就对阅读本身有个能力要求,要求有对文字的认读理解和把握能力。这一能力在整个作答过程中是基础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针对申论考试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来谈谈考生需要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怎样来培养这种能力。
1、认读能力及其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造句开始,然后进入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6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2700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3000~4000汉字,则可以从事于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理解能力及其培养
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所谓理解能力就是培养阅读的悟意明理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阅读中的理解消化能力,要求在了解一字一词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诸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然后又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阅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以分析、综合而言,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文章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
如何培养理解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文章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古人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这反映的就是理解性阅读。认识性阅读可"明其章句";理解性阅读则"究其义蕴",要求从文章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培育理解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一)、阅读理解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阅读理解"最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审题不准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以下三种同样是提出方案部分的试题要求,第一种要求是:"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种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谈(30分)。要求:①意见合理,具体可行;②条理清楚,语言简明;③字数不超过300字。"第三种要求是:"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分析形成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要有条理,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看出,第一、二种与第三种要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前二者要求应试者假设自己是具有特定身份的国家工作人员(如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或某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而第三种没有这一要求。很显然,就算面临同一问题,不同身份的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肯定有着较大的不同,而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员,所提方案应该具有特殊的内容。如果应试者审题时没有把这一点弄清楚,势必会对其考试得分产生较大的影响。
2、粗枝大叶
出现这个问题的,应试者往往是因为阅读不细致而把所给资料的内容弄错,比如把资料中的一些概念、名称搞错、搞混,以致于在运用资料时张冠李戴,有时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然其考试得分就会很低,甚至为零。
这一问题更容易出现在那些个性粗放的应试者身上,因此,如果应试者自己觉得平时做事就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就应该特别留心,在阅读理解时,尽可能小心,必要时可用铅笔在关键部分作些记号,把重要的内容标出来,以便在作答时能够较快较准地找到所需资料。
3、不讲技巧
阅读技巧是有讲究的,有些应试者由于不懂阅读技巧,不知道如何将通读与精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未能通过阅读为概括、提出方案以及方案论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申论测试资料中提供的材料并不是字字句句均有用,有些材料在写作时并不一定要用上。因此作为应试者,应该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不一定都要逐字逐句地读,避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能抓住要点,影响以后的作文环节。
(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加以提高的。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其培养方法。
拿到申论试卷,首先看完注意事项,接下来就是一大篇文字资料,要解题,就要阅读这篇文字,这是前提。只有阅读完了,阅读好了,阅读透了,才能了解文意,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也才能着手去写,去形成文字来传达自己所领悟的精神主旨。那么,怎样才算阅读好了,阅读透了呢?这就对阅读本身有个能力要求,要求有对文字的认读理解和把握能力。这一能力在整个作答过程中是基础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针对申论考试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来谈谈考生需要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怎样来培养这种能力。
1、认读能力及其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造句开始,然后进入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6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2700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3000~4000汉字,则可以从事于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理解能力及其培养
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所谓理解能力就是培养阅读的悟意明理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阅读中的理解消化能力,要求在了解一字一词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诸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然后又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阅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以分析、综合而言,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文章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
如何培养理解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文章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古人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这反映的就是理解性阅读。认识性阅读可"明其章句";理解性阅读则"究其义蕴",要求从文章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培育理解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点击分享此信息: